以案說險:是雪中送炭還是雪上加霜?——警惕“債務優化”新型騙局
發布時間:2025年09月25日
有人告訴你有專業的債務優化團隊可以幫助你徹底化解債務,你會相信嗎?
一、案例詳情
年初,務工人員小王因20萬元銀行貸款即將到期陷入焦慮,偶然在某短視頻平臺看到發布的“債務優化”廣告,該公司宣稱“繳納2萬元代理費即可徹底化解債務,保證銀行不起訴、不催收,征信不留痕”。急于脫困的小王信以為真,向親友借款支付費用后,按該公司要求提供了身份證、貸款合同等個人信息,并配合偽造“重大疾病醫療證明”“失業證明”等虛假材料,試圖以此為由與銀行協商減免債務。
然而三個月后,小王不僅未得到承諾的債務減免,反而征信報告新增“惡意逃廢債”記錄。不久,該公司也因涉嫌犯罪,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。經查,該公司通過偽造“成功案例”、謊稱有“內部渠道”等話術,誘騙全國超500名消費者繳納高額服務費,涉案金額達1200萬元,甚至教唆客戶拒接催收電話,導致受害者債務惡化、征信受損。
二、案例解析
此類“債務優化”實為黑灰產業鏈,利用消費者急迫心理實施“二次收割”。當前"債務優化"騙局呈現高度組織化特征。一是偽造專業資質,包括虛構律師團隊資質、仿冒監管文件?,甚至搭建虛假銀行官網展示偽造的“征信修復通知書”等材料?;二是設計收費陷阱,以“減免80%債務”“停息掛賬”為誘餌收取高額預付費用,得手后立即失聯?。受害者往往因配合偽造材料面臨違法風險,且停止正常還款導致征信進一步受損?。
三、溫馨提示
1.“債務優化”提高債務壓力,適得其反。債務優化后的綜合資金成本遠遠高于正常銀行貸款的息費水平,加劇還款壓力,甚至資金鏈斷裂,消費者切勿輕信。
2.債務優化導致信息泄露,得不償失。不法中介打著化解債務的幌子,非法獲取個人信息,消費者莫要輕信泄露,不要輕易泄露身份證,銀行卡等信息。
3.提高防范意識。如遇不法分子誘騙消費者進行債務優化并提供虛假材料的,應果斷拒絕并舉報。
中原銀行
中原銀行
中原銀行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