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避“坑”指南】保單退保起糾紛?這些“適配”細節是關鍵
發布時間:2025年09月15日
在金融市場中,保險產品作為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,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然而,保險退保現象時有發生,背后往往折射出“適當性”原則踐行不到位的問題。因此,面對種類繁多的保險產品,金融機構如何按照適當性原則銷售保險產品,消費者如何按照適當性原則選擇保險產品,顯得尤為重要。
一、案例回顧
市民王女士前往銀行辦理存款業務時,留意到一款分紅型保險產品。該產品宣傳的高收益讓她頗為心動,便向銀行客戶經理詳細咨詢。銀行客戶經理向王女士解釋了這款產品的風險特性。同時,按照規定要求王女士進行風險評估,以便根據其風險承受能力判斷是否適合購買該產品。然而,王女士一心追求高收益,在填寫風險評估問卷時,未如實填寫自身的實際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,最終客戶經理為其辦理了該保險產品的購買手續。兩年后,受市場環境大幅變化的影響,這款分紅型保險產品的收益出現較大波動,王女士投入的本金發生虧損。此時,王女士想要退保,卻因產品條款和市場規則限制,只能自行承擔這筆損失。
二、金融機構應如何踐行適當性原則
(一)充分了解客戶。金融機構在銷售保險產品前,必須全面、深入地了解客戶的信息,包括年齡、職業、收入狀況、財務目標、風險承受能力、投資經驗等。銀行可以通過制定詳細的客戶信息采集表,讓客戶如實填寫,并安排專業人員對客戶信息進行核實和分析,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客戶購買不適合的產品。
(二)準確評估產品。金融機構要對所銷售的保險產品進行全面、客觀的評估,建立完善的產品評估體系,評估內容應包括產品的風險等級、收益情況、保障范圍、退保規則等。同時,要將產品的風險等級與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精準匹配,確保推薦的產品適合客戶。對于高風險的保險產品,要嚴格限制銷售對象,只向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客戶推薦。
(三)充分信息披露。在銷售保險產品時,金融機構必須向客戶充分披露產品的重要信息,包括但不限于保險責任、責任免除、保費繳納方式、退保損失、收益計算方式、費用扣除項目等。信息披露要采用清晰、易懂的語言,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和模糊表述。可以通過書面材料、電子文檔等形式向客戶提供,并要求客戶簽字確認已了解相關信息。
(四)規范銷售行為。金融機構要加強對銷售人員的培訓和管理,規范銷售行為。定期組織銷售人員參加專業培訓,提高其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。建立健全銷售行為監督機制,對銷售人員的銷售過程進行全程監控,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行為。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,要尊重客戶的意愿,讓客戶自主做出購買決策,不得進行虛假宣傳、誤導性陳述。
三、消費者應如何踐行適當性原則
(一)明確自身需求。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前,要明確自己的保險需求,是為了獲得保障、進行理財,還是兩者兼顧。可以結合自身的年齡、家庭狀況、職業特點等因素進行分析。例如,年輕人面臨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,可能更需要重疾險和意外險來應對突發風險;而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,可能更關注醫療險和養老險,以保障晚年生活。
(二)評估風險承受能力。不同的保險產品具有不同的風險等級,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產品。可以從自己的收入水平、資產狀況、家庭負擔等方面進行評估。如果收入穩定、資產較多、家庭負擔較輕,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,可以考慮一些具有一定風險但收益可能較高的保險產品;反之,則應選擇風險較低、保障較為穩定的產品。
(三)認真閱讀產品條款。在購買保險產品時,消費者要認真閱讀產品條款,了解保險責任、責任免除、保費繳納、退保規則等重要內容。對于不理解的條款,要及時向銷售人員咨詢。不要輕信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,一切以合同條款為準。同時,要注意留存產品條款等相關資料,以備日后需要時查閱。
(四)選擇正規機構和銷售人員。消費者應選擇經監管部門批準、具有合法資質的金融機構購買保險產品,避免在非法機構或個人購買。可以通過查詢監管部門的官方網站等方式,核實金融機構的資質。在選擇銷售人員時,要查看其是否具有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書,選擇專業、誠信的銷售人員進行咨詢和購買。
中原銀行
中原銀行
中原銀行
